髖關節痛多久會好?3分鐘瞭解髖關節發炎原因、症狀、舒緩方式!
髖關節位在骨盆與大腿骨交接的地方,當嚴重髖關節痛的時候,走路時大腿內外側及鼠蹊部可能會感到疼痛,即使在做蹲下、坐下等簡單動作也會倍感折磨,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,所以有任何髖關節不舒服的感受,別因為症狀輕微就忽略。而今天的文章,將一次帶大家認識關於髖關節痛的原因、症狀以及舒緩方式,快一起來瞭解吧!
髖關節發炎原因是什麼? 主要有3大因素
想治療髖關節痛,主要還是要透過醫療診斷確認原因,常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種:
1.髖關節磨損
髖關節磨損屬於長時間的慢性損耗,像是體重過重、長時間蹲坐、運動過度等,都容易磨損髖關節中的軟骨結構,讓關節負擔越來越重,最後出現髖關節痛的症狀。
2.髖關節退化
人每天活動多少都會磨損關節中的軟骨,髖關節退化指的是50歲以上,因為身體老化而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,由於髖部軟骨組織損耗,造成關節間的骨頭相互摩擦而產生痛感,發作初期可能會感到髖部緊繃、活動受限,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,痛感也會逐漸加重。
3.缺血性壞死
缺血性壞死造成的髖關節痛,是較多年輕人及中年人會遇到的情況,缺血性壞死指的是髖關節因為外力造成脫臼或骨折,導致通往髖部血液循環受到阻礙,造成缺血性壞死;這種髖關節痛的症狀,在適度休息及服用藥物後可能會緩解而以為沒有問題了,因此很常讓人延誤治療。
髖關節發炎症狀有哪些? 活動度變差就該留意!
髖關節痛如果忽視不管,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疼痛,所以在出現疑似症狀時,建議可以多加留意身體狀況,必要時去診所檢查。而髖關節發炎常見症狀如下:
- 雙腿上方的骨盆前側、大腿內外側、鼠蹊部疼痛
- 髖關節僵硬,上下樓梯、蹲下時會感到疼痛
- 髖關節活動度變差,走路會一跛一跛的
- 行動時髖關節會發出聲音
- 髖關節無力
髖關節發炎常見問題有哪些?
當髖關節持續有不舒服的症狀時,建議盡快安排時間看診,讓醫師確認狀況會比較安心。更多關於髖關節痛的常見問題如下:
Q1:髖關節發炎多久會好?
要視嚴重的情況而定,如果是輕微疼痛,透過藥物加上復健大概幾週的時間就可能會改善髖關節痛;若情況比較嚴重,就需要透過注射藥劑或開刀治療,可能得花上好幾個月才會好。
Q2:髖關節走路會痛怎麼辦?
如果髖關節走路會痛,在症狀不嚴重的情況下,可以適當揉按酸痛的關節部位舒緩,並且可每日進行髖關節復健運動,舒展僵硬的髖部、提升活動度。
Q3:髖關節痛可以運動嗎?
不是嚴重髖關節痛的話,其實可以做一些輕度活動,像是游泳、騎腳踏車,但建議不要進行跑步或重訓等比較劇烈的運動。另外在運動時,如果感覺到髖關節不舒服,就別勉強運動,避免加重髖關節痛的情況。
Q4:髖關節痛怎麼治療?
依據髖關節痛的嚴重程度,常見治療方式如下:
- 吃藥+復健:輕微髖關節痛的程度下,可以服用骨科醫師開立的藥物搭配定期復健治療改善,是大多數髖關節痛患者初步接觸到的治療方式。
- 注射治療:在髖關節注射玻尿酸可以增加關節潤滑度,也可以透過注射類固醇緩解疼痛,但類固醇並不是長期緩解疼痛的最佳方案。
- 髖關節手術:手術治療有2種方式,一種是透過顯微手術調整關節中的軟骨、促進再生;另一種是將已磨損的髖關節替換為人工髖關節,適用於軟骨嚴重損耗的患者,替換人工髖關節後,大概能使用15~20年。
Q5:髖關節退化一定要開刀嗎?
不一定,主要還是需經由骨科醫師診斷後才能確認,如果不是嚴重損耗,也許可透過手術以外的方式改善髖關節痛;但若醫師檢查後發現髖關節軟骨損耗過多,建議手術治療時,其實就需要及早開刀治療,再拖延下去可能會加重髖關節疼痛的狀況。
Q6:髖關節手術後多久可以走路?
髖關節手術後就能走路,但前3個月會需要拐杖或助行器輔助,並且髖關節活動角度不能太大,以免人工髖關節鬆脫,在手術3個月後恢復良好的話,通常就可以不依賴助行器正常活動。
延伸閱讀: